俞寿颐:让生命之花在阳光下绚丽绽放

作者: 时间:2015-08-31 点击数:

让生命之花在阳光下绚丽绽放
---我的阳光生活
 
俞寿颐
 
    1948年,当时我还在北京大学念书。突然接到母亲从云南昆明传来不幸的消息,妹妹在一次解放大西南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在经历了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已使我的家庭流离失所之后,又闻此噩耗,心中格外悲痛。因此也更加激发我为加快解放北平进而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决心。新中国成立后,我被组织分配在中央农业部工作,不久我便毅然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当时我想这不仅是对妹妹的怀念也是对她未竞革命事业的一种继承,临行前我曾向组织立誓:“一个人要完成两个人的工作。”
    如今,六十多年已经过去,回首人生已过大半,我是否已经实现了我的诺言呢?可以告慰的是在我长达六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勤勤恳恳地坚持教书育人和教学相长的方针,做到了以德育为先,以身教为重和以育人为本。因此,曾多年被组织评为先进工作者,又多次被上级延缓离休年龄,当我七十岁时仍能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调查研究。随后近二十年的离休期间,我基本做到了每年都到社区基层进行文化宣传活动,并为社区人员举行1-2次保健养生讲座,每年在报刊或高校论坛上发表学术论文,以及每年出一期有关保健养生方面的手册等。由于能经常为老同志排忧解难并登门送去健康知识,有的老同志曾说:“正是由于你能经常为我们送来健康,所以你才能更加健康,而且显得越活越年轻了。”
    如今我虽已年过九十,还笔耕不已,最近,组织上又发给我一块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的奖牌,我想这不仅是对我的工作上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鞭策与鼓励,希望我仍能继续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
    此外,自2000年以后,我还经常结伴或独行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或通过探亲访友到那些年轻时代曾经哺育和培养过我的地方,满怀激情地把抒发个人的情志与歌颂祖国家乡美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基本做到了“追往事而远迹,促山水以延年,访亲友尽骋怀,望今生梦重圆。”
有人曾认为“忘记能使人快乐”。但根据我多年来的体会和实践,却认为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和展望未来,无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记忆都应当有可能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正能量。因此,我一直坚信的人生格言是:“生命是无限的,寿命是有限的,只有让生命得到不断延续,用无限的生命去滋养有限的寿命,在当今盛世,和处在现代高科技和信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完全有条件和可能实现的。”
    其实,我不仅为了实现对妹妹的诺言,将她的生命融化在自己的生命之中而努力工作并且还希望将像她一样千千万万已离开了我们的先烈们的生命融化在我的个人生命之中。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生与死是可以转变的,如同生一样,死亡也能成为转变和创造力的源泉。例如早在1845年70多岁的米开朗基罗虽早已清楚地意识到死神将降临,但他却更加埋头努力去完成罗马彼得大教堂的修建,从而完成了他尚未完成巨大事业和理想,最后能使他的伟大艺术生命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得到不断延续。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将祖国传统养生宝贵经验与现代高科技研究成果相结合,在让生命不断延续中去实现超越寿命的可能性。在这方面,我已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我坚信在具有必要的条件下,让生命不断延续终究会实现的。即使在我有生之年,仍然不能完全达目的,但终有一天将会变成现实而造福于全人类。
    “生命不息,壮志不已,与时俱进,超越自我”,这将会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让生命不断延续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更在于不仅是人类为追求共同的更好的物质生活和更高的精神境界的需要,也是使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世代相传不断繁衍生息的需要。它必将使我们的生活在阳光下变得更富有情趣和更充满希望,也会使我们不仅为自己,同时也为死去的先烈们未竞事业和为祖国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勇敢地健康的活着。

南京财经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 2020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    邮编:210003

电话:025-83495946(福建路)0511-88831477(花山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