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青: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函授教育的起步阶段
作者:柳岸青 时间:2023-11-10 点击数:
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函授教育的起步阶段
柳岸青
南京粮食学校成立于1956年,1981年升格为本科,改名为南京粮食经济学院,1981年首次招收会计专业,统计专业共四个班,共计约140人。1982年第二年招生,新增粮食储藏专业招生,即三个专业共招六个班,共计约210人。到了1985年,在校学生总数不到1000人。
我是1983年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会计专业,分配到南京粮食经济学院会计系当老师。工作中时常与安徽财贸学院同学,老师保持联系,1985年上半年,安徽财贸学院的校友介绍,安徽财贸学院举办会计专业的函授班,面向社会招生。我觉得这个信息非常好,有利于我们学校拓展业务,也可以增加我们个人收入,当时学校待遇也是比较低的。我把安徽财贸学院会计糸举办函授教育的消息,告诉了南京粮食经济学院会计系主任顾七赋教授,顾七赋教授是学术权威,德高望重,对我们年轻老师非常关心爱护,他非常支持面向社会开办会计专业函授育的想法。顾七赋教授是南京会计协会副会长,在顾七赋教授的联系,组织,推荐下,在南京市会计协会(南京市财政局的组织)珠江路办公室,召开了南京粮食经济学院会计专业函授教育招生介绍会,顾七赋教授和我参加了大会,在会上,顾七赋教授介绍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将要招收函授学员(专科学历)教学班,南京会计协会的主要单位共有八个局,都派代表参加,我记得有财政局,粮食局,商业局,电力局,轻工业局,电子工业局等等单位。当时全国的本科教育招生数量很少,每年只招生有几十万人,很多在职会计人员提高学历,提升会计业务水平都非常困难,都想有一个上升的通道,南京粮食经济学院会计专业函授招生和南京市会计人员想参加学历教育想法是不谋而合的,所以会议开的很成功。通过南京会计协会的安排发文,宣传介绍,南京很多单位的会计人员都收到南京粮食经济学院会计函授班的报名通知。
有一天下午,我骑自行车买菜回学校,在南京第三建筑公司医院门口碰到一位女同志也骑着自行车,她准备到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参加函授报名,问南京粮食经济学院怎么走,我指了一个向北的方向,她看来很疑心,那么小的马路怎么里头会有一个高校,我说顺着这个马路进去,两分钟就到,她将信将疑的和我一起骑车来到我们学校南门,直到看到南京粮食经经济学牌子时,她才放心,这就是南京粮食经济学院,藏在居民区中的一所本科高校。
顾七赋教授又安排我到一些单位去宣传介绍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的函授招生活动,我记得我去了中山东路5号南京军区后勤部,部队大院找到南京会计协会部队分会的领导,向他们介绍函授招生情况。在我校函授生报名开始阶段,报名情况非常火爆,很快有300多人来我校报名。报名工作很快就结束了,原本来是会计系承担的任务,而后学校统一管理,安排教务处李时华处长全盘收编,在教务处下面设一个函授站。又过了一个阶段,我们学校成立了函授部,承担函授学历教育管理工作。
南京市化工局的几位领导很热心,又把我们的办学方式又推荐全省化工系统,淮阴市(现淮安市)化工局和我校联系,依托淮阴化工局,在淮阴市成立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函授站,招收会计专业函授生,这是我校第二个函授站,当时有化工局,粮食局,纺织局,商业局,公安局的学员在淮阴化工局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函授教学点,参加函授学习。在仪征化纤集团举办仪征化纤集团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函授教学点,这是我校第三个教学点,随着我校函授教育的发展,本省和全国各地都推广建立函授教学点,在外省主要依托于各省粮食局的省粮食学校成为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函授站。
我也参加担任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函授站的会计教学任务,也认识一些第一届函授学员,比较熟悉的有两个人,一位是函授一班班长叫储晓慧,南京日报财务科会计,他的表达能力,组织能能力都很强,在我校函授学习期间,跟我们交往很多,和他也很熟悉,现已退休,定居北京,有时返回南京时,还找冯玉川老师,再约着我,交流当年在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的函授学习生活。另一位学员是六合财政局黄青山,每次我星期天为函授生上课时,他总是提前来到教室,一打听才知道他来自六合,路途遥远,必须提前赶到学校上课。我去六合办事时,我还到六合财政局找过黄青山,找了几位当年的函授字员一起聚餐,回忆当年函授学员的学习情景,当时的函授生都是在职会计人员,年龄有年轻的,有年龄大的,有的担任了财务科长职务,所以他们学习非常刻苦,认真,遵守纪律,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黄青山本身就是中专会计毕业的,学会计专业课对他们也是比较轻松,难度不大容易入门。
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经过努力,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的函授站也变成了成人教育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非常感谢南京财经大学档案馆,对外联络处,离退休工作处,发出的南京财经大学“校史故事”稿件征集通知。给我机会,让我回忆当初我们学校最初函授学历教育的许许多多的往事,思绪万千,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我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