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荣:看苏剧

作者: 时间:2013-01-24 点击数:

看苏剧
 
陈锦荣
 
      上星期我偶然机会看了一次苏剧,对苏剧我很陌生。这次苏剧是苏州苏剧团来宁在长江路文化艺术中心演出的,演出内容是大型新编历史剧“红豆祭”。据介绍:编剧郑怀兴是国家一级编剧,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导演石玉昆是国家一级导演,曾多次荣获中国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戏曲大奖、中国戏曲节最佳剧目奖、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等多项大奖;由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王芳领衔主演柳如是;国家一级演员张唐兵主演钱谦益。
      新编历史剧“红豆祭”,是描述明末清初秦淮名妓柳如是与当时东林领袖钱谦益爱恨交错的故事,柳如是是秦淮八绝名妓之首,她对士林钱谦益的才华有很高的期许,不顾及年龄的差距,屹然嫁给了钱谦益这个老夫子,并在一棵红豆树下定情。可在清兵入关不久,钱谦益却在清庭做官了。这让柳如是大失所望,认为有失士林大夫的气节,她由爱转恨,最后由于她为收救抗清义士被牵连,而此时钱谦益却主动为其抵罪,柳如是则又重新转恨为爱的故事。看了此剧后我有两方面感想:
      一是艺术方面,我可谓知之甚少,真是孤陋寡闻,这是我第一次看苏剧,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有苏剧这个剧种。过去只知道我们附近地方戏有越剧、锡剧、昆剧、沪剧、扬剧、淮剧,还有黄梅戏、吕剧、豫剧…等等。现据介绍苏剧前称《苏滩》,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衍变而成。其历史颇为悠久,可追溯到明万历年代,清光绪对白南词传入上海、苏州一带。所谓“滩簧”是指流行于苏南与浙北一带的一种说唱艺术,开始时只是说唱故事,后来发展为表演小戏,苏州滩簧称“苏滩”,进而发展为苏剧。苏滩曲调以〖太平调〗为主,据介绍其曲调清丽婉转、柔美曲雅、富有变化,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情。苏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产生了《花魁记》、《狸猫换太子》、《五姑娘》等优秀剧目。可惜我对滩簧这种艺术形式是一窍不通,由于第一次听苏剧缘故,在整个看戏的过程中,感受不到苏剧的唱腔基调特色在哪里,不像越剧、锡剧、黄梅戏那样明显唱出各自基调的特色。据同场看演出的一位苏州人讲,其中用苏州方言对白变少了。
      二是“红豆祭”这个历史剧的思想性方面,如果仅仅从柳如是的个人爱与恨的思想转变描述来讲,是无可非议的。 因为,柳如是的思想是我们汉族人传统思想,纵观几千年的我们中国历史,统治中华大地绝大多数是汉族,有人说唐朝的李家父子有可能是西北的少数民族,但尚待考证,而正儿八经的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只有两次,一是元朝蒙古族,二是清朝满族。这两个是标准的后进战胜先进的实例,因此,在汉族人的传统观念上这是亡国,当亡国奴。可见,如何保持汉民族的气节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情操的重要标准。
      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观察,情况又是另一回事了。梁启超先生在二十世记初,提出了包括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大民族概念,得到了全国各界有识之士的认同。现在我们国家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总称为中华民族,蒙古族、满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份子。不能再拿原有只站在汉族传统视角来看问题了,也就不存在元代、清代我们中国是亡国的概念,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延续,元代、清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可分割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实践来分析,不论是哪个民族统治国家,都无法脱离开历史周期率,每个朝代都存在起、兴、衰的规律。明末时的腐败,致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清朝在它兴盛时期给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好生活,特别是有目共睹的康乾盛世。
      可是就在那个时期,民间的反清复明势力仍此起彼伏,这就是当时历史时代的局限性所造成,而这种传统的观念一直沿续和支配着人们。例如,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有褒有贬,褒者理由为二:一是农民起义,反对清皇朝的腐朽统治;二是驱逐鞑虏,还我中华。
      1929年(民国十八年),当时民国的革命元勋与中央要员多为广东人,还促使南京民国政府制定了《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贬者理由是:太平军在军事上刚刚取得胜利时就开始搞腐败,他们相互间为了个人的权与利就大开杀戒,死伤的战友难计其数。许多头目在内讧中死去,惨不忍睹。洪秀全与杨秀清两大头目利用所谓“上帝会”这种邪教去煽动广大农民造反,在打下南京后,就急忙称王享福。他们规定高级头目可以任意占有许多女人,而对普通士兵则不准有男女家庭情欲。天王洪秀全自进南京城王府之后的十多年内,就没有迈出王府一步,整天在王府中和女人们厮混取乐,其腐败程度比清庭是有过之无不及,可见太平天国所谓革命,实质上仍是一群人打天下坐天下的固有模式,对普通老百姓来讲谈不上有什么利益。这些头目们占有了大量财富,至今还有太平天国藏宝之迷未解。
      综上所述,我们对历史传统观念有必要进行反思。当然,对类似反清复明、太平天国等问题的思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不同见解,在今后整部的历史上也许会永远存在下去。
                                
                                                                                  二0一三年一月

南京财经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 2020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    邮编:210003

电话:025-83495946(福建路)0511-88831477(花山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