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只言片语
----志愿者工作札记
张莲英
自打成为志愿者后,我在三尺讲台任教几十年的服务对象,由清一色的年轻的学生转变成了年龄不一,背景各异,肤色棕、黄、黑、白色的游客,真可谓是社会大课堂的多面展示,骤然,颇有点“措手不及”呢。如何应对他们的状况,仅靠热情并非完全能奏效,还真要摸索点“技巧”。
哭闹的孩子
在南博展馆入口处,一位约莫4岁的小女孩不知何故竟然缠着妈妈又哭又闹,又打又跳,围观的人群,劝的劝,说的说,可这孩子仿佛注了鸡血似的,愈发发飙,竟然赖在地上打滚,那嗓门不知疲倦地提高着音度,妈妈也奈何不得,围观的人们纷纷摇着脑袋,走开了。循声,身着志愿者服的我赶紧上前。见状,马上蹲下劝阻小女孩,先是哄,再是吓,没想到这孩子软硬不吃。想了想,我对她妈妈悄悄地说:“你别管了,由我来,马上就会好。” 她妈妈没说话,站了起来,我一边抱起小姑娘,一边说道:“来,你不喜欢妈妈,就跟奶奶走,如果你再哭,奶奶就送你去小房子关禁闭,如果你不哭了,就跟着奶奶到奶奶家去,好不好?”抱住她,还没走二步,她就伸开双手要妈妈,趁势我补充道:“不哭不闹,那你就喜欢妈妈,再哭再闹,那你就不喜欢妈妈,就得跟奶奶走。”这一招还真灵,她立刻止住了哭,扑到妈妈怀里。他妈妈抱起了她,让她“谢谢奶奶”。小姑娘倔强地看着我,没开口。对于我来说,只要把馆里的秩序维护好了,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两位老外
有两位皮肤黝黑的老外来博物院参观,他们不会汉语,看样子像是中东来的。我热情地为他们引导。他们却以“一探究底”目光看着我,问道: “你们中国人不喜欢日本人,是不是?”我楞了一下,顿时警觉起来,他们提出了与参观博物院无关的问话,是出于好奇的关注,是怀有敌意的试探,还是什么其他意图,我快速地略思后,给予肯定回答:“是的。至少我是恨他们。”
“是南京大屠杀吗?”他们急切地又问道。
“岂止是南京大屠杀,他们在中国其他许多地方也杀了无数的中国人,我的大舅就被他们杀害了,他们瞪大着眼睛,注意地听。
“日本人持枪荷弹到中国来烧杀抢掠,我们中国人能喜欢他们吗?假如我们中国人持枪荷弹去你们国家烧杀抢掠,你们愿意吗?你们会喜欢我们中国人吗?他们是强盗,你们喜欢强盗上你们国家横行霸道吗?”
“我们不喜欢。”他们认真地回答道。
我认为我已经明确地向他们表明了日本人当年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我们中国几代人身上留下的阴影是不会被抹去的态度。
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馆?
有一次,我在服务中心的取票机前服务,看到有三位像似来自北欧的外国游客在咨询台前逗留时间较长,疑是有问题要解决,便上前询问。啊!原来他们要参观“南京博物馆”,所以咨询台的工作人员就没有让他们拿取入场劵,而是让他们去朝天宫。可是他们却拿着手机,不断地比划着,我看了看手机上的地图,标注的是中山门南京博物院,噢!明白了,他们真真实实要参观的是南京博物院而不是南京博物馆,而在英语中博物院和博物馆是一个词啊,赶紧做一番解释后,他们取了票,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真有意思,“中山门的南京博物院和朝天宫的南京博物馆”,不仅外国游客搞不明白,就连中国游客,外地的,甚至还有南京的都弄不清楚,也许这就是六朝古都的一大特色吧。
一位老人
又有一次,还是在服务中心服务。咨询台的工作人员接听到电话后,让我送一位白发老人去特展馆,他的老伴在那里等他。于是,我搀扶着老人从博物院的大院向特展馆走去,老人家一边走着一边重复一句话:“我住在江苏省养老院,我也不知道怎么到这里来的。”我一边听着,一边安慰他:“你放心,我们一定会送你回养老院的。”走到艺术馆和特展馆间的门栏处,保安迎上来,指着地上的四个包,说道:“这四个包是这个老爷子的,老太太在里面,要你们把它们带进去。”我就拾起四个包,哎哟!够沉的,没走二步,一个包的带子断了,原来包里全是豆子等农产品,估计有五六十斤重,虽然距离不长,却把我累得够呛,更够呛的是,这位老人家说什么也不肯跟我走了,他要守着这些袋子,好说歹说,老人家听从我了,进了特展,咨询台的工作人员迎了上来,告诉我们他的老伴在里面,见到老伴,这位老人才安静了下来。后来老人的儿子从江浦赶来把他们接走了。
为了这样一对老人,全馆动了起来,付出了爱心,承担起了责任,保证了游客的安全,这种精神正是南京博物院的灵魂所在。
这些是我在南京博物院以志愿者的身份,做服务工作的片段,让我好奇,让我感动,让我了解,让我开心;我又有了一个长知识,再学习的地方,谢谢南京博物院。
2015.6.13